♡
今日開低之後,以階梯式下跌的方式一路殺低,原以為已經沒希望了,但十二點過後震盪拉高,總算是勉強守住6900點,收一根有下影線的中黑。
呼應今日的跌幅,(純股票)均差急速下落,尾盤勉強守住正值,但張差已落到負七萬張,強勢反彈的格局看來已奄奄一息,若明天不能收中長紅或大幅跳空,本波反彈基本上就可以判定已接近終點,可能不適合再搶短多。
但不適合搶短多未必就適合搶短空,本波反彈實質上只反彈了150點,反彈幅度不大,相對的放空也沒什麼肉好吃,除非大盤能再度破底崩跌。不過就今日外資現貨再買39億,台期空單更趁機大補5500口的情況看來,未來要再有前陣子那樣的大幅急殺機率已經很低。
在做多有點危險、做空又沒有肉的情況下,建議還是多看少做為妙,台股跌深反彈的利基結束後,走勢還是要回歸國際股市的連動上,撇開已經弱了一年的陸股不談,最重要的觀察標的還是韓股。
很輕易的就可以看出韓股跟我們的連動性超高(但是比我們強勢),只要韓股能守住季線,台股想必也不會差到哪裏去。但韓股畢竟不像日本或大陸能夠自成一格,台韓未來想要有好表現還是有賴歐美股市不斷強拉,但就算上漲也不必太高興,因為今年以來的走勢已經證明,台股就是別人吃肉我們只能啃骨頭,在資金退潮、爛股票又不斷加入市場釋放籌碼的情況下,即使美股能過今年高點,台股也未必能回到八千(九千當然更是難之又難了)。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1130盤後分析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外資動作跟走勢轉折的關係
剛剛看到「外資都繼續加空,怎可能會漲」的說法,讓我有點驚訝,因為這種說法完全是倒果為因。即使不是明眼人,也看得出外資的操作手法基本上就是追漲殺跌(好聽的說法是順勢而為),七千六時都買超,殺到七千三才開始要賣超,這種操作手法你怎能要求外資在短期的最低點可以跟神一樣先轉買超然後股市才開始漲?
外資也是人,只不過錢比較多腦袋比較好而已,不用盲目去幫外資造神,我們可以看看最近三個月低點時外資在做什麼就會知道,看外資動作去抓低點是很愚蠢的事:
8/9 外資當天、前天、隔天都大賣三百億,反彈七百點
8/22 外資前天賣超22億,當天與隔天基本上無動作,反彈五百點
9/14 外資前天大賣150億,當天賣超97億,隔天小幅做多,反彈四百點
9/26 外資前天大賣150億,當天賣超31億,隔天做多12億,反彈五百點
10/4 外資前天大賣130億,當天賣超28億,隔天賣超30億,反彈六百點
10/21 外資前天大賣98億,當天賣超20億,隔天大買135億,反彈五百點
隨便抓出六次比較大的反彈,無一例外可以看出外資不但沒有在低點前一天轉空為多的神力,連在低點當天做多也沒辦法,甚至低點隔天主要都是觀望態度。也就是說外資也是看趨勢在操作,先有趨勢發生轉折的因,才有外資作多的果,想看外資動作去摸短期的低點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而這次急殺下來,昨天外資賣超了105億,今天又賣超31億,也拉出了一根大紅棒,這會不會是低點呢?其實我也不知道。
我唯一知道的是見好就收是很重要的,現在多頭很多人應該都會想:當初七千五那時看漲不動不要貪心賣掉就好了,隨便也都賺了幾百點還可以避開大賠;同樣的道理,空頭這波下來獲利已經非常驚人,隨便補也都是幾百點的獲利,如果明天發現還是跌不太動建議就回補了,否則難保不會重蹈多頭的覆轍,不是嗎?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希望總在絕望後
大盤破七千點,心裡其實不必太灰暗,因為這極端的殺盤背後其實隱藏著很大的希望,我說的這希望不是指突然反轉走多的希望,也不是指跟著放空賺錢的希望,而是指回歸投資本質穩定獲利的希望。
回想一下,投資的本質是什麼呢?不就只是希望穩定賺點打敗通膨的報酬(通常是股息)而已嗎?曾幾何時,原本只是想一年賺個5%、10%的投資心態,變成只想快速賺價差、心情天天跟著股價七上八下的投機心態了呢?
投機也許在過程中能賺到比投資高上數十倍甚至數百倍的利潤,但最後的結果往往就像上面那張圖一樣,除非是判斷精準而且操作靈活的投機者,否則中間賺到的錢終究都要賠回去,最後獲利反倒不如一開始只想賺股息的投資者。
對一個投資者來說,買進後股價的變動幾乎沒有意義,如果你買進的公司營運很穩定,每年配息都差不多,你知道你投入的本金每年就是回收10%,那股價變動對你又有什麼影響呢?(事實上營運穩定配息穩定的股票股價也很難有什麼波動...中華電就是個典型。)
除非你手上握有的是現金,那股價才是需要關注的,因為投資報酬率=(股息÷投入本金),股價越低,買入需要的本金就越低,報酬率也就相對越高。所以真正的投資者不只會在股價上漲時高興,股價下跌時他們也高興,真正的投資者唯一的風險就只有公司倒閉,只要公司營運不出問題,他們就是無敵的,股價下跌,是給他們投資的機會,股價如果真的漲上天,還可以出掉賺資本利得。
一個人如果真能達到這種境界,那幾乎可以說是穩賺不賠了(實際上還是會有風險,不然誰錢要放銀行?但這風險跟一般愛投機的大眾相比可說是低到趨近於零。)而這次指數跌破七千,正好是給人一個去除投機心態,真正開始實踐投資的機會。人生有這樣的機會,難道不值得抱持希望嗎?當然,剛破七千也許有投資價值的股票還不是非常多,但如果跌到連營運非常穩定的公司股票都廉價出售的時候,一個人能否把握機會勇敢出手,就決定了下一次股價又大起大落時,是悠閒自得的那方,還是失魂落魄的那方。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極小品]測試新觀察指標中
最近我很LAG的發現了一個比大盤張差(即委買張減委賣張)、均差(即均買張減均賣張)更精準的數據,那就是純股票的張差跟均差。由於整個大盤的委買賣資訊包含了股票、基金與權證,基金裡面有些標的是外國股票,權證裡面還有認售權證,這些跟大盤指數不但沒關係,有時還是負相關,雖然目前干擾因素還不大,但偶爾就會因此與純股票委買賣力道出現落差。
證交所也從今年春天開始分開公布股票、基金與權證三者的委買賣力道,我大概LAG了九個月才發現這件事,一般的看盤介面比我更LAG,大多數到現在還是只能查詢到整體大盤的委買賣力道。並不是說整體大盤的數據不能用(到目前觀察的結果,整體大盤均差與純股票均差的高點落差頂多不過一天),但隨著權證越來越熱,未來整體大盤的委買賣資訊遲早會淪為垃圾吧。
由於才剛開始收集這些數據,我又找不到該數據的歷史資料,目前只有上面這張簡單的圖。到目前為止大概可以看得出代表買氣的均差與指數有高度同步相關,但與整體大盤均差一樣,每到一個高點就可能轉折向下。
而代表實質買賣盤(?)的張差與指數的相關性較弱,但偶爾似乎會出現領先指數的現象?今天也因為均差到達前高而張差反轉向下,我期貨就沒有留倉了。但這畢竟是期貨的做法,股票、權證已經放一個月不動了(7700小額調節了一次,這次大跌剛好又回補),沒意外也會繼續放下去,股票如果像期貨這樣每天進出,光手續費我大概就賠死了吧。期貨當沖相對股票當沖成本這麼低都有一堆人賠光了,我個人認為實在是不必去做股票當沖或隔日沖之類吃力不討好的動作的。
因為是極小品就只有這麼短了,今後會持續觀察這個數據,希望能發展出一套抓取短期轉折的技術,並對各位讀者有所幫助:D
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愚蠢的錯誤
今天期貨操作犯了無敵愚蠢的錯誤,加上留倉尾盤續跌,讓我從原本有賺變沒賺。有賺做到沒賺(甚至賠錢)是市場中最愚蠢的行為,在期貨當沖中有個專業術語叫做過度交易,我到現在還是時常犯這種錯誤,這是貪心的人難改的毛病,只能慢慢修正個性,在此不談。
讓我鬱悶的是我今天不是真正過度交易,而是犯了有史以來最愚蠢的錯。
首先請見上面這張圖。在期貨當沖的世界裡我認為量是沒什麼意義的,除非出現圖中這樣的大量,價格移動的速度出現通常會伴隨成交量的暴增,快的話往往一至二秒就能成交千口以上(所以為什麼回測會不準,因為K棒上很多價都是根本買不到的,就算是程式下單也未必能買到),而成交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後速度就會減慢,這時如果還傻傻下市價單的話就會空到最低點、買在最高點。此為新手最易犯的錯誤之一。
我在第一條紅線的K棒就想做空,但因為上述的原因忍住了,但沒想到後面價格又繼續移動,這時本來還有4x~5x的價位可以空,但我不知何故猶豫了,接著又出現了第二根紅線的速度盤,剎時間我以為又要出現今年春天那種一天暴跌兩百點的走勢,無視已經跌了八十多點,一時失去理智就空了下去,剛好空在7600左右的最低點,這一空就把我今天在7649加碼然後在7690附近連昨天多單一起出掉避開大跌的近完美操作佳績全都洗掉了~
這錯誤雖然很基本,但也很好處理,只要停損就好。比起我說的愚蠢錯誤簡直高級上千萬倍。
我犯的無敵愚蠢錯誤是:我竟然不只空在最低點,還連點下單(我設定單點滑鼠即成交無須確認),而且全都成交了…
我當下的心情只有這張圖片可以表達:
提醒大家下單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尤其在追速度盤時一定要絕對清醒,才不會犯跟我一樣愚蠢的錯誤。最好如果當天大賺就休息不再做了,以我個人經驗來說,當天大賺後再做有八九成都會賠錢,我也很不信邪每次都繼續做,結果也像被詛咒那樣每次都靈。我慢慢了解為什麼《台指當沖交易秘訣》裡面那個天才操盤手早盤大賺後就要跑去打三國無雙了...
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
均線參數
不管是股市新手或老手,我想對於「月線、季線、年線」這些名詞都很熟悉,彼此之間也常用這些名詞互相交流。但你知道,我們用的雖然是同一個名詞,講的卻很可能是不同的東西嗎?
先不提均線計算的公式有SMA、EMA與WMA三種,光同一種均線使用的參數就有許多版本。月線通常是用「20日線」比較沒有爭議;季線常見的就有「50日線」、「60日線」、「65日線」,甚至還有「45日線」與「55日線」的說法;年線則通常是「250日線」或「200日線」,也有「220日線」的說法。
使用不同的參數,出來的結果也就大大不同,比如以「站上季線」來說好了
使用50日線作為季線的話,在上圖綠圈處勉強就可算是站上季線了,但使用62日線的話,就要晚到後面的紅圈處才算站上季線。季線走平也是同一回事,上圖可以看出使用50日線的話,季線在半個月前就走平了,使用62日線的話則昨天才開始走平。
均線使用的參數沒有誰優誰劣,使用的參數越小,均線就越敏感,可能可以讓人像這次這樣較早進場,但也較有可能形成誤判。
比如黃圈處就是一個例子,若以50日線作為季線,連續跌破季線兩天可能會判斷為趨勢反轉,但使用62日線當季線的話,很明顯K線就是遇線有支撐,此時就不易錯殺。
至於為什麼要使用62這麼不漂亮的數字呢?原因是四年的交易日大概996天,換算成一年就是249天,一季就是62天,一月就是20天,當然如果覺得沒整數不漂亮,用60、250也沒有什麼不同,追求中立只是我個人的要求。
這裡順便分享一下三種均線計算公式結果的不同,我個人認為三線敏感度大小是WMA>EMA>SMA,測支撐壓力的話EMA大多頭表現較好,WMA在大空頭準度較高,SMA則是基本款,沒有特別好或不好的地方。我個人是最偏好「簡單就是好」的SMA,但現在券商提供的看盤軟體應該三種都有得選,不妨多試試看,選一個自己偏好的公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