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8/8
一開始,在他眼中的山是山。
後來,在他眼中的山不是山了。
不知道是誰說過的,人生的三境界是「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我想,在寫作上,似乎也可以找到相似的演變。
初次遇見文字的感動,不管是倉頡時代的鬼神還是睜大了眼睛的孩子都是一樣的,孩子訝異於豐富而令人目不暇給的世界裡,竟然還有另一個更豐富而更令人激動的世界,於是他開始囫圇吞棗得把構成這世界的元素吃下肚裡去,消化成一種朦朧的印象,不太了解意義,卻願意凝望著那一個個文字背後的氛圍與色彩。
之後,他也開始排列這些文字,就像調和紙上的顏色一樣,他也許也會一邊哼著歌,那便又像是在譜曲了。帶有濃厚氛圍的文字一個個流過他心中,用手刻印在看不見的五線譜上,看起來十分簡潔,卻帶有無比強烈的情感,而每個各具氛圍的文字彼此協奏,看上去整篇文章又像是充滿靈氣的遠古石版。
所以我們都是這樣喜愛著小孩子所寫的東西阿,因為上面包含了太多我們失去的東西,包括那些我們自以為是進步而失去的靈巧。
就孩子的觀點來說,我們後來的確是進步了。
孩子對於自己手下誕生的那些詩篇是非常得意的,即使不是寫詩,他們的文章中總帶些天然的詩意,看起來便像詩了。孩子反覆閱讀自己的作品幾十次甚至幾百次,絲毫也不感到厭倦,那些作品都是最精鍊的,往後人生偶然翻閱到這些不成熟的作品時,總會對這點感到自嘆弗如,但後來被羨慕的孩子這時卻遇到了大問題。
他發現,原來他寫的東西,別人是看不懂的。別人也許也能體會那種氛圍,看見那濃厚的色彩,可是對作者想表達什麼,他們一無所知。孩子感到惶恐了,無法傳達心中的想法,是多麼孤獨的事阿。他知道,要在這世界上找到完全了解自己的知己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把自己的文字寫的更直白些,讓更多人能夠了解,那卻是有可能的事了。然後他開始在精鍊的文字間加上連接詞以便表意,開始會反覆說明簡單的意念、舉正反面的例證,甚至自己杜撰一些故事,最後,他怕別人了解仍不夠透徹,連寫文的起因緣由都給補上了,於是,他有了一篇無比清楚卻笨重無比的文章。
這時他倏然回頭,才發現自己已經被所謂的『科學文字』侵蝕的太深了,他再次凝視自己的文字時,已經看不到各個文字的氛圍與色彩了,對他來說,文字的意義就只有最多人使用的那個意義,再也沒有後面那些頭腦簡單的直白解釋不能表達的廣大世界了。他只能把氛圍留給主題去表達,拼命的直述、解釋、比喻、舉例,希望因此可以把讀者帶往那閃現而過的意象世界,只是他不知道,他做的越多,只是離目標越遠,等他終於體悟到這點的時候,他已經回不去了。
「我們,都回不去了。」
他有時候也會喃喃自語說著這句近代愛情小說裡的對白。
所以他終於成了這一邊的大人,開始沒完沒了又不敢承認的羨慕著孩子。但即使沉著臉也是無法回到過去的,他看著人生的那座大山,雖然他現在只能看到山中的青草、百花、蒼樹、翠鳥、白兔、野豬,但他相信,雖然已經不能回頭,但只要繼續直直走,走到離山很遠很遠的地方的話,就能再次看見幼年看這座大山時,滿山的金黃吧?
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日記系列2010/8/8:見山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