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為什麼景氣不好的時候,整個社會錢都變少了?


最近席間與親友閒聊的時候,話題轉到景氣上面,突然有人提問到:「為什麼在景氣不好的時候,每個人都喊窮,每個人都覺得錢變少了?景氣好的時候,每個人都覺得錢變多,更願意拿出錢來消費呢?」

這道理看似理所當然,但要回答其原因,還真是讓我思考了好一陣。我後來是這麼回答的:

一.常識上來看:當一個人有點錢,開支生活必須、並且留下應急存款都有剩以後,他通常不會把這些錢全部堆在銀行,而多多少少會做點投資,越有錢的人,資產以非現金非存款型態保存的比例也越多。但這些資產的價格是會變動的,景氣好的時候,資產價格上揚,但人們不會說自己的總財產是二十張股票跟五百萬,而會說自己自己總財產有七百萬(假設一張股票市價100元),相對來說,景氣差的時候,資產價格下跌,他仍然是有二十張股票跟五百萬,但他深知,自己的財產只剩六百萬了(假設一張股票市價跌到50元)

這是從總資產的觀點去看「錢」的變多變少。


二.由經濟理論上來看:雖然以單一個體看來,錢就是手上的鈔票,銀行存款只是暫時放在銀行的鈔票,但以整個社會的觀點來看,錢遠遠不只是鈔票。經濟學裡有個神奇的魔法是這樣說的:假設一個人手上有一千元,只要他把錢放進銀行,最後整個社會會多出一萬元。

為什麼呢?讓我們來觀察這一千元的生命歷程吧。首先,這一千元被存到聚財銀行裡,變成了一千元的鈔票跟1000元的存款數字,然後,王大維想要開間飲料店,於是就來聚財銀行貸走了九百元,原本他拿的是現鈔,但銀行湊過來說悄悄話了:「王董阿,您看這錢帶在身邊多不方便、又不安全,不如存在我們銀行裡,要用就開張支票,還有利息呢。」

王董一聽有理,就把這九百元又存進了銀行,現在銀行裡有一千元的現鈔,但是民眾的存款數字已經有1900元了,神奇的九百元被創造了出來。而後,因為法律規定銀行必須保留存款的10%,所以銀行又不斷的從每筆存款裡貸放九成出去,所以小明借了810元、小王貸了729元...最多,這一千元可以借出總計九千元,鈔票還是那一張一千沒變,但大家手上的錢(存款數字),卻成了一萬元。

不過這是理想的情況,實際上的情況是,當景氣好的時候,願意借錢的人多,這過程就能拉長一點;景氣不好的時候,願意借錢的人少(考慮到風險,甚至連銀行也不太想借),這過程沒多久就斷了。而根據上面的故事,我們知道借錢的人越多,大家手上的錢就越多(即使現鈔根本沒增加),借錢的人越少,大家的錢也就越少了。

我有朋友又問啦:「借錢的是那些人,我又不借錢,跟我有什麼關係?」

「當然有關係阿,你想這些人借了錢以後,難道就放在銀行等著被扣利息嗎?當然是拿來買生產工具、原料或者支付員工薪資,而這些錢也不會就此停下來,別的老闆收到錢後又會再去買原料、支付工資,拿到工資的員工也會拿去購物,錢不斷流通,總有一天會到你手上阿。但是如果這些人不借錢,後面那一大段可能就這樣消失了,這些錢就不會到你手上了。」

‧‧‧
這跟交易沒什麼關係,只是記下閒聊的內容。

不過以我看來,正因為貨幣(以M1、M2來說就包含了存款)跟景氣有如此亦步亦趨的關係,所以才能用來判斷景氣走向。貨幣的增加並不是多印鈔票就好,最重要的是這些鈔票要被借出再借出,變成更多的存款貨幣。也因此,觀察M0跟M1的變化,就能多少看出目前「借款─創造貨幣」的力道,也就等於觀察景氣了。

0 意見: